艾宾浩斯记忆曲线(Ebbinghaus memory curve)是由德国心理学家赫尔曼·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在19世纪末提出的一个描述记忆遗忘过程的理论。艾宾浩斯通过实验发现,人们在学习新信息后,遗忘的速度最初很快,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减慢。他用曲线图来描述这种遗忘过程,这条曲线通常被称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艾宾浩斯的实验主要关注无意义音节(nonsense syllables)的记忆,他发现:
遗忘速度:在学习后的最初几个小时内,遗忘速度最快,之后逐渐减慢。
复习的重要性:定期复习可以显著减缓遗忘的速度,帮助巩固记忆。
记忆的持久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记忆的持久性会提高,但遗忘仍然会发生。
艾宾浩斯记忆曲线对教育和学习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它鼓励人们通过定期复习来提高记忆效果。此外,它也启发了多种记忆技巧和学习方法的开发,如间隔重复(spaced repetition),这是一种通过在逐渐增长的时间间隔内复习学习材料来提高记忆效率的方法。